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Podcast Por 黃揚名 arte de portada

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

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

De: 黃揚名
Escúchala gratis

Acerca de esta escucha

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,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,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。因為我喜歡看電影、看劇,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。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版權所有,抄襲必究 Hygiene & Healthy Living Psicología Psicología y Salud Mental
Episodios
  • 【EP207】壞人變老,還是老人變壞?——從高齡犯罪看社會的鏡像
    Jul 7 2025
    👵 一週內兩起高齡駕駛釀災事件,再次讓「老人犯罪」成為社會熱議。是年齡讓人變壞,還是壞人變老了?還是,這背後有我們不願面對的社會真相? 本集從一起78歲駕駛撞死行人的案件談起,延伸至台灣、日、美等國的高齡犯罪數據與現象—— 📉 我們揭開「年齡犯罪曲線」(age-crime curve):大多數人的犯罪行為會隨年齡下降,年紀越大,越不容易犯罪。 📈 然而在日本、台灣,部分老年人犯罪卻有上升趨勢,甚至出現「專業被抓戶」反覆行竊、無照駕駛、故意犯罪求關注等情境。 🔍 我們討論的不是「老人怎麼變壞了」,而是: 📦 經濟壓力——年金微薄、退休困境讓人走投無路 🤝 社會孤立——沒有人說話,沒有人關心 🧠 認知退化——不是故意,是疾病帶來的行為失控 ⚖️ 制度缺陷——司法系統如何面對高齡犯罪與再犯預防? 這不只是犯罪的問題,更是一面映照社會健康的鏡子。 我們不能只責備犯罪的個體,而是要問:我們的社會,是不是讓他們沒得選擇? 🔦 你將在這集聽到: 為什麼監獄裡的老人越來越多? 台灣男性 vs 女性高齡犯罪的類型與趨勢 日本老人為何偷便當、啤酒、糖果? 預防老年人犯罪,我們可以做什麼? 💬「當社會不再給你活下去的理由,監獄就成了溫暖的庇護所。」 📢 這集不是控訴,而是一次對未來的提醒。當我們都會變老,你希望活在怎樣的社會?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Más Menos
    25 m
  • 杏仁哥 vs. 海馬妹 EP05:你的大腦+AI:誰在寫?誰在想?
    Jul 4 2025
   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超級有趣的話題:當我們用不同工具(像是 AI 或搜尋引擎)來寫文章的時候,我們的大腦會怎麼反應?這不是什麼科幻小說,而是一份由 MIT Media Lab 團隊做出的真實研究。 這項研究找來了幾組參與者,一組完全靠自己思考(也就是純腦力),一組用搜尋引擎,另一組則使用 ChatGPT。研究團隊用腦電波儀記錄下他們在寫作時的大腦活動,特別關注不同頻段的腦波(像是 delta、theta、alpha 和 beta),並分析他們寫出來的文字風格和用語差異。 結果超級有意思——純腦力組的大腦呈現出最廣泛、最深度的神經連結,特別是在 delta 波段,顯示他們在進行更整合、更深入的內在思考。而使用 AI 的組別,雖然寫得也不錯,但神經連結相對較少,呈現出「認知卸載」的現象,也就是把一些原本應該自己想的事交給 AI 處理了。這也反映在語言風格上:純腦力組的語句比較個人化、富有反思性,而 AI 組的語言則比較像是蒐集來的資訊拼貼。 不過這不代表 AI 一定不好。研究也發現,隨著時間推移,使用 AI 的人開始進入一種「混合型共知模式」——也就是人腦和 AI 開始形成協作關係。這讓我們重新思考:AI 不只是工具,它也正在重新塑造我們的思考方式。 所以,當我們說「是我寫的」,那個「我」到底是哪個我?是純腦力的我,還是與 AI 合作過的我?這個問題,或許也值得你在寫下一篇文章時,好好思考一下。 📚 研究出處: Kosmyna, N., Hauptmann, E., Yuan, Y. T., Situ, J., Liao, X.-H., Beresnitzky, A. V., Braunstein, I., & Maes, P. (2024). Your brain on ChatGPT: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(arXiv preprint No. 2506.08872). arXiv. https://arxiv.org/abs/2506.08872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Más Menos
    12 m
  • 【EP206】有這份變老絕對不做的清單,你也可以當個討人喜歡的老人
    Jun 30 2025
    今天這集,我想跟你聊一本「讓我邊笑邊自省」的書。它不是那種教你健康老化、怎麼吃、怎麼動的指南,也不是心靈雞湯告訴你「老年有多美好」。它反而有點壞、有點毒、但又極度真實。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—— 《我老了絕不會做的「蠢」事(才怪!):該來的總會來,躲也躲不掉!》 光看書名你可能就會心一笑:「喔~你說不做,最後還不是一樣做?」 是啊,這正是這本書迷人又惱人的地方——它不是在假裝你可以控制一切,而是在誠實說:「我們都會老,而且多半會變得有點蠢。」 🧓 這是一份幽默又刺痛的「變老清單」 作者史蒂芬.彼德洛,是《紐約時報》的專欄作家。他過了50歲生日後開始觀察自己和身邊的長輩,寫下「我老了絕不會做的事」。這些事,有的聽起來好笑、有的讓你愧疚,有的你其實正在做。像是: 我不會加入「病痛大合唱」 我不會再對醫生說謊 我不會在成為他人威脅時繼續開車 我不會讓助行器毀了外觀 我不會把同樣的故事重複講一百遍 我不會等到耳聾才戴助聽器 我不會忘記對失智者溫柔 有趣的是,作者用很日常的語言寫這些事,但背後藏著非常深的思考。 比如說,他寫:「我不會憋尿。」你以為他在講生理問題嗎?不,他其實在講的是**「願不願意聽從自己身體的聲音」。是不是很多人,年輕時憋尿是為了趕工作、老了還憋尿,是因為「廁所離得太遠、不好意思麻煩別人」……這不是憋尿,是壓抑需求**。 🌟 最後給你三個小提醒(或者說提醒我自己): 有些「蠢事」是無可避免的,但能誠實面對,就不會那麼丟臉。 用一點笑容,把老去這件事當成設計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機會。 如果有一天我變成了那個重複故事、堅持開車、憋尿不肯講的人——希望你能笑著提醒我:「欸,你說過你老了絕不會這樣喔。」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Más Menos
    17 m
Todavía no hay opinion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