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仁哥 vs. 海馬妹 EP02:關於好與壞的評價,居然有三種系統? Podcast Por  arte de portada

杏仁哥 vs. 海馬妹 EP02:關於好與壞的評價,居然有三種系統?

杏仁哥 vs. 海馬妹 EP02:關於好與壞的評價,居然有三種系統?

Escúchala gratis

Ver detalles del espectáculo

Acerca de esta escucha

你是否曾經因為「覺得不對勁」而拒絕某個提議,卻說不出為什麼?或是明明知道某件事情比較划算,卻還是憑著直覺選了另一條路?今天的節目,我們和海馬妹要帶大家深入大腦,一起探索一個我們每天都在做、卻從來沒好好理解過的行為:評價。 🧠 三種我們都會用的評價方式 人類判斷一件事情是「好」還是「壞」,其實並不是單一標準。我們會根據三種不同的方式做評價: 物用性評價(Pragmatic Evaluation):這件事情對我有沒有幫助?划不划算? 想樂性評價(Hedonic Evaluation):這件事情會讓我開心嗎?舒服嗎? 道德性評價(Moral Evaluation):這件事情是對的嗎?合不合乎我的道德信念? 看似簡單的三種方式,其實背後代表著我們大腦不同的運算方式和目標導向。 ✨ 道德評價,竟然是最迅速又最極端的 在這集節目中,我們介紹了一篇由 Pretus 與同事們進行的神經科學研究。他們讓參與者針對同一組日常行為(例如:說謊、幫人、吃速食)進行上述三種不同評價,並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(fMRI)觀察大腦活動。 結果發現,道德評價不只做得最快(平均只需2.2秒),而且選項也最極端——不是「非常好」就是「非常壞」,幾乎沒有模糊地帶。這種反應也跟一個叫做「道德命令效應」(Moral Mandate Effect)的現象有關:當一個判斷被貼上「道德」的標籤,它會變得更強烈、更堅定,也更難被改變。 🔬 我們的大腦怎麼做判斷?其實有「共用核心+專屬路線」的混合模式 從神經層面來看,研究發現,不論是哪一種評價,大腦都會啟動像是杏仁核(情緒處理)、海馬迴(記憶)、與前額葉皮質(計畫與控制)等區域,也就是說,我們的大腦有一組「通用評價系統」。 但!當進入道德評價時,額外啟動的腦區就不一樣了:包含額上回、扣帶皮質、中腦島葉等等,這些區域與社會認知、價值整合、自我與他人區別息息相關。 💡 為什麼這個研究很重要? 因為它提醒我們,道德評價不只是「感覺對」那麼簡單,而是牽動著我們整個社會行為的基礎。無論是在公共政策、社會運動、或是日常人際互動中,當我們的評價被「道德化」,我們就會變得更不容易妥協、更容易採取行動,也更不容易被說服。 📘 學術專業導讀 本研究支持一種「混合式評價系統」(hybrid evaluation system)模型:雖然大腦在做物用性、想樂性與道德性判斷時共享一些核心神經區域(如杏仁核、海馬迴與島葉),但道德評價會額外活化涉及情感整合與社會認知的區域(如中扣帶皮質與顳頂交界處)。這揭示道德判斷與社會性目標、高階價值整合之間的深層連結。 📚 研究出處(APA 第七版格式) Pretus, C., Swencionis, J. K., Pei, Y., Marcos-Vidal, L., Haas, I. J., Cunningham, W. A., Packer, D. J., & Van Bavel, J. J. (2025). Shifting evaluative construal: Common and distinct neural components of moral, pragmatic, and hedonic evaluations. Emotion, 25(4), 896–906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emo0001477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Todavía no hay opinion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