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#何日君再來 #鄧麗君 三地禁歌為何紅遍全球? 為什麼《何日君再來》能感動世界? 原來這首歌,背後藏著戰爭與記憶的秘密
No se pudo agregar al carrito
Add to Cart failed.
Error al Agregar a Lista de Deseos.
Error al eliminar de la lista de deseos.
Error al añadir a tu biblioteca
Error al seguir el podcast
Error al dejar de seguir el podcast
-
Narrado por:
-
De:
Acerca de esta escucha
《何日君再來》:一首歌,為何讓三個政權都怕了它?
你知道嗎?有一首歌,曾經在中國大陸、台灣、甚至日治時期的台灣,三地都曾被列為「禁歌」。而它的旋律卻一直穿透時代、政治與戰火,流傳到今天,成了整個華人世界的共同記憶。這首歌叫做——《何日君再來》。它原本是1937年上海的一部電影插曲,只是一首普通的情歌,卻在亂世中變成了無數人對「離別」與「無常」的情緒出口。你有聽過這首歌的真正故事嗎?今天,就帶你一起走進它波瀾壯闊的歷史。
這首歌的誕生背景很特別。它出自電影《三星伴月》,由黃嘉謨作詞、劉雪庵作曲,最早由周璇演唱。那時正逢抗戰爆發,原本只是兒女情長的歌詞,在「好花不常開、好景不常在」的旋律中,卻唱出一種時代的悲涼。不久後,日本籍歌手李香蘭也翻唱了這首歌,不只唱中文版本,還出了日文版《いつの日君帰る》,在當時的日本與台灣迅速紅遍街頭巷尾。但她的身分——中國人還是日本人?也成了另一個時代的懸念…
到了1949年後,《何日君再來》就徹底被「政治化」了。在台灣,因為「君」字被解讀成「軍」,被視為暗示「共軍會再來」,結果被國民黨政府查禁。在中國大陸,則被說成「日軍會再來」,說它是賣國歌曲,連作曲家劉雪庵都因此被打成右派。這首歌從此成為禁忌的象徵,甚至變成了「危險思想」的代名詞。你能想像一首離別情歌,會讓政府這麼害怕嗎?
直到1978年,鄧麗君的重新詮釋,才讓《何日君再來》真正「重生」。她去掉了原曲中部分歌詞,留下最有情緒張力的一段,用更柔美卻堅定的聲音,把它變成一首「純粹的情歌」。台灣當時還是戒嚴年代,鄧麗君卻靠著這首歌,成了軍中最受歡迎的聲音;而在中國大陸,她的歌甚至在黑市偷偷流傳,成為文革後第一代年輕人找回情感與自由的象徵。一首歌,改變兩地的心靈狀態,這力量你信嗎?
而更神奇的是,《何日君再來》後來還成為亞洲文化共鳴的象徵。不只華語地區,日本、韓國、泰國、甚至歐美,都有人翻唱、改編。從李香蘭、鄧麗君,到馬友友、Anna Rive,每個人都用不同語言,把這首歌唱進了世界人的心裡。《何日君再來》已經不只是一首情歌,而是集體記憶的載體,戰爭與和平的回音。它提醒我們:哪怕歷史再殘酷,音樂總能留下希望。
#何日君再來 #禁歌故事 #鄧麗君 #華語金曲 #歷史的眼淚
#文化創傷 #音樂療癒 #東亞共同記憶 #戰爭與情歌 #經典重生
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kitu9j2abhxx08225q7ajqow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kitu9j2abhxx08225q7ajqow/comments
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