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 Podcast Por  arte de portada

佛陀

佛陀

Escúchala gratis

Ver detalles del espectáculo

Acerca de esta escucha

佛陀(釋迦牟尼佛)是佛教的創始人,原名悉達多喬達摩。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貴族王室,約公元前5到6世紀在印度北部生活。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「淨飯王」。母親是摩耶夫人,但在他出生後七天就去世了,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長大。

他出生於貴族家庭,後來出家修行,經過長時間苦行與禪定,最終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,開啟了覺悟之路。悉達多從小生活優渥,接受文化與武藝教育,雖然生活富裕安樂,

但他對人生的苦難有深刻體悟,最終選擇出家尋求解脫之道。

佛陀的教導核心「四聖諦」和「八正道」,人生充滿苦難(生、老、病、死),苦的根源是「貪、瞋、癡」,透過修行可以斷除煩惱,達到涅槃解脫。

透過修身學習八正道(正確的正解和正見、正確的思維、正能量的口語、正確的行業、理解真正的宿命、不段提醒自己增精進、保持心中信念、時刻保持身心性的定性堅定與鎮定)。

解決人生困境的核心在於認識「苦」的本質。正念與忍辱面對困境,保持正念、不失去心志,學習忍辱忍耐與包容,能使人內心安定,減少痛苦的感受,透過懺悔反省自己的貪嗔癡,傲慢習氣,認識自身問題,並以正向心態改過自新,逐步改善內心裡的困境。

《金剛經》全名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是大乘佛教中重要的經典之一。

「金剛」象徵堅固無比的智慧(般若),如鑽石般能斷除一切煩惱與妄執。同時也象徵煩惱本身的堅固很難破。

《金剛經》中的「無相境界」主要闡述對於世間無分別心態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

這裡的「相」指的是一切可見、可感知的現象,包括身體形象、聲音、氣味。

無相境界指不執著外在形態,說明人不應該「以貌取人」「執著外在貪婪」「虛有其表」

認識到本質上是空無自性的假象,拋開外在顯現,人們都是空與無。

「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這四相代表輪迴和煩惱根源。達到無相境界,就是破除心不住於任何固定的「我」或「他」的觀念。意思就是「無我利他」,當自身放下我的狀態,一切皆為法喜。「他說、誰說」「他怎麼樣、他傷害了我」。

當人們放下他和我,就不會執著在於自身傷害與感受,引起懷恨之心。

「無住生心」是《金剛經》中的重要教義,不住於任何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塵境界,不被世間得失、善惡、名利所困擾。不是什麼都不要,而是不固執。生心在無住的基礎上,生起慈悲心與智慧心,救濟眾生,行菩薩道。這是佛與菩薩的境界,對於人世間任何事物都不起分別心。

佛教提倡針對不同困難採取相應的解決方法,不拘泥於單一方式,並強調勇敢做出「不完美但有效」的選擇,堅定實踐,才能走向光明人生。教導人們不要逃避困難或抱怨,而是要積極面對,咬緊牙根努力奮鬥,一切皆能走向美好未來。

Todavía no hay opiniones